内陆核电破冰:或与水电再续前缘中国核电版图的未来猜想:从沿海走向内陆腹地?2024年3月,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抛出一个重磅预测:到2060年,中国核电运行规模将达到4亿千瓦,发电量占比将达到20%左右。
这个目标雄心勃勃,却也引人深思:按照目前的选址条件,沿海地区最多只能承载2亿千瓦的核电装机容量,剩下的2亿千瓦,该何去何从?答案似乎已经呼之欲出:内陆。
长期以来,中国的核电站建设集中在沿海地区,这与成本、技术以及公众接受度等因素息息相关。
面对“双碳”目标的压力和能源结构转型的需求,内陆核电逐渐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选项。
想象一下,在广袤的中国内陆,一座座现代化的核电站拔地而起,源源不断地输出清洁能源,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,那将是怎样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?内陆核电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,安全性和公众接受度是横亘在面前的两座大山。
2011年的福岛核事故,更是给全球核电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,中国所有内陆核电项目也在那之后按下暂停键。
如何打消公众的疑虑,如何确保内陆核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,这些都是摆在决策者面前的难题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近年来,关于重启内陆核电项目的呼声越来越高。
在2024年春季核能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,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明确提出,应尽快启动华中地区电力供应缺口突出省份的核电项目建设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也建议,在2030年前后,适时启动中部地区核电项目的前期及工程建设工作。
事实上,内陆核电并非洪水猛兽,其安全性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得到验证。
公开数据显示,除中国大陆外,全球在运、在建核电机组中,位于内陆的比例分别高达64%和44%。
美国、法国、俄罗斯等核电大国,超过一半的核电机组都分布在内陆地区,且运行安全记录良好。
更重要的是,中国在核电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,完全有能力建设安全可靠的内陆核电站。
以中国为巴基斯坦设计建造的恰奇玛核电站为例,该核电站位于内陆地区,自投产以来保持着良好的安全业绩,成为中国核电“走出去”的一张靓丽名片。
发展内陆核电也不能一蹴而就,需要循序渐进,稳妥推进。
一个可能的路径是,从水电资源丰富的地区入手,将水电和核电两种清洁能源结合起来,形成优势互补。
水电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,具有清洁、灵活的特点,但受季节和气候影响较大。
而核电则可以提供稳定可靠的基荷电力,两者结合,可以有效弥补彼此的不足,提高电网的整体运行效率。
试想一下,在水电站附近建设核电站,不仅可以共享输电线路、冷却系统等基础设施,还可以利用水电站的调节能力,实现核电出力与电网需求的最佳匹配。
随着小型模块化反应堆(SMRs)等技术的成熟,未来还有可能在水电厂附近部署小型核反应堆,进一步提升水电和核电的协同效益。
从沿海走向内陆,是中国核电发展的必由之路。
这不仅是能源结构转型的需要,也是实现“双碳”目标的必然选择。
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需要科学论证,审慎决策,更需要加强科普宣传,增进公众对核电的了解和信任。
相信,在不久的将来,中国的核电版图上,将会出现越来越多内陆核电站的身影,它们将与沿海的“兄弟姐妹”一起,为建设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贡献力量。
你认为,中国会在何时启动首个内陆核电项目的建设?又会在哪些地区率先破冰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