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 » 风电资讯 » 风电百科 » 正文

“六七一”厂:穿过岁月来看你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24-10-03   来源:风电叶片   作者:风电叶片   浏览次数:53
核心提示:或许从保存下来的食堂大烟囱,能看出工厂当年的红火。“六七一”这个带有的禁卫森严和种种神秘传说的“保密厂子”,已经从人们的热议中远去,几乎消逝,但历史总会有人去提及,去怀念,去记忆!就像一首歌中唱到的“岁月像条河,汇成一支歌,一支深情的歌,一支难以忘怀的歌,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!”所以,当人们在慢慢回忆那逝去的岁月时,方知久远的醇厚,顿时觉得一切都仿佛在从前。贵州六七一厂,现称贵州盘江化工厂,是“三线”建设时期为解决西南地区矿山开采和公路、铁路建设所需的火工产品而建设的一个民爆物品专业生产厂家,因于196

   

或许从保存下来的食堂大烟囱,能看出工厂当年的红火。
“六七一”这个带有的禁卫森严和种种神秘传说的“保密厂子”,已经从人们的热议中远去,几乎消逝,但历史总会有人去提及,去怀念,去记忆!就像一首歌中唱到的“岁月像条河,汇成一支歌,一支深情的歌,一支难以忘怀的歌,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!”所以,当人们在慢慢回忆那逝去的岁月时,方知久远的醇厚,顿时觉得一切都仿佛在从前。
贵州六七一厂,现称贵州盘江化工厂,是“三线”建设时期为解决西南地区矿山开采和公路、铁路建设所需的火工产品而建设的一个民爆物品专业生产厂家,因于1967年1月建设而得名。
原在盘县火铺镇,于1993年迁至清镇市红枫镇。
对于大多数在盘县生活时间较长的人,仍然习惯于把如今火铺镇镇政府所在地周围称作“六七一”;外地人问道时,大家手一挥,所回答也是“往‘六七一’上面走”,以体现他们对这个工厂的认同和信赖。
那时候的“六七一”厂到底什么样?不禁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。
我们试着在百度中键入“贵州六七一厂”进行搜索,只有盘县吧里有寥寥几条跟帖。
我们继续探究,在《盘江煤矿志》中找到不多的文字记载——“六七一”厂的前身为抚顺矿务局十一厂的一部分,1964年9月奉命按原有设备成套迁址西南,原拟定点云南沾益,后定点贵州盘县火烧铺。
1966年3月10日开始筹建,隶属西南煤矿建设指挥部领导。
曾使用代号“天池农场”。
1970年正式投产。
1971年4月10日正式划归六盘水地区革命委员会领导。
1973年1月23日,改归盘江矿务局领导。
1983年1月1日改为贵州省煤管局直接领导。
“六七一”厂系火工专业性较强的企业,主要产品为炸药(包括硝酸铵炸药和硝化甘油炸药)、雷管(毫秒雷管和电雷管)、黑索金。
“六七一”厂一直是盘江矿务局的先进单位。
1977年和1978年被评为贵州省“学大庆先进集体”,1979年6月,被贵州省委、省革委命名为“大庆式企业” ,1981年被命名为“全国安全生产先进单位”……“小时候,大人们都喊自家娃娃不要到‘六七一’厂区玩,说是里面有国家需要的重要物资,周围拉着电网还有战士站岗!”42岁的火铺镇原上村村民肖午生记忆犹新。
在“六七一”厂旧址,我们见到了曾经的粮站、职工医院、保卫科、招待所、职工俱乐部等,这些或三层、二层的建筑如今到处杂草丛生,安安静静的,清一色的红墙灰瓦。
进入眼帘的建筑虽然有些荒凉,但是,阳光依旧,清风依旧。
在距离职工食堂旧址的一栋民居门口,头发花白的老大爷坐着晒太阳,一头黄狗蜷在主人脚边。
“大爷,这里是‘六七一’厂原来的职工食堂吗?您知道原来是什么样的吗?”“啷个会不晓得,以前我就在食堂工作,直到搬迁到清镇后才退休回家来的。
”老大爷眯着眼睛回答。
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、得来全不费工夫。
这位邵凤刚大爷参加工作到退休一直在“六七一”厂。
“‘六七一’厂大得很,生产分一车间、二车间、三车间、四车间、五车间,而且每个车间都隔好远,生产场地都是在20多米深的山洞里。
”邵凤刚回忆道,“厂子里有学校、医院、职工食堂、电影院、俱乐部和澡堂等配套设施,从厂门口走去厂里洗澡都要二十分钟,那时候家里有个在‘六七一’厂拿工资就算厉害了。
”邵凤刚所在的食堂设施齐全,厨工机械也是那时候能够配置的最高级别。
饭菜品种、质量不断变化提高。
工人实行三班倒,食堂晚上也灯火通明,鼓风机、排烟机响个不停,可接待千余名人员就餐。
“11个窗口同时开卖,也要1个多小时才能卖完。
”邵凤刚说,每天在食堂就餐的除了‘六七一’厂的职工,有参加建设的六十八处、四十四处的施工队伍,还有从云南、攀枝花、水矿、盘江各矿来采购火工物品的运输队,各种口音混杂一起,好不热闹。
“那时候许多副食都是凭票供应,而且从各地来的人员吃不惯食堂的饭菜,我的家属就在食堂附近开了一家小餐馆,做起了餐饮生意。
”邵凤刚继续回忆道。
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刚刚开始改革开放,在沿海城市,高楼大厦一天一座不是怪事。
而在内陆城市,市场经济还不是很发达,尤其是在盘县这样边远的山旮旯,个人开小餐馆可是新鲜事物。
“但是家常菜味道好,运作方式简单,所以生意还不错,每天迎来送往的客人倒也不少。
”邵凤刚乐呵呵地说。
靠着这“不错”的生意,邵凤刚一家在当地先富起来,不到两年时间就成了“万元户”,由此也可见当时“六七一”厂的热闹与繁荣。
“这里还保留着几十栋东北特色的的家属楼,也特别有意义。
”告别邵凤刚,我们又继续前往下一个目标。
“六七一”厂是抚顺矿务局援建的,当时来的东北职工很多,所以家属区都是按照东北民居特点修建的。
我们顺手推开一户人家的院门,看到的是大院小宅,南窗大北窗小,屋内还有火炕、火墙。
如今这个院落的主人叫方德刚,是火铺镇教辅站的退休职工。
在方德刚家,我们看到了被弃用的火炕。
火炕是用砖砌成的,灶台的烟火通过火炕,一到冬天,睡在火炕上面,被窝里暖呼呼的。
炕上铺上炕席和炕毡,可以放上炕桌和躺箱,炕桌既可以用来吃饭喝酒,也可以用来给小孩读书写字,一举两得;躺箱上可以放置全家被褥衣物,伸手可及,十分方便。
“以前睡过火炕,后来还是觉得没有床舒服,就没有用了,但是也懒得拆除,毕竟也是那个年代留下的纪念。
”方德刚说。
弹指一挥间,几十年过去了。
当年的“六七一”厂已经搬离,那些千里转战的“三线”建设者们,和这个昔年曾经“高大上”的工厂,慢慢淡忘在岁月中,渐成往事,但它所留下的精神财富,却随着时光流逝越发熠熠生辉。

 
关键词: 风电设备 风电叶片
 
[ 风电资讯搜索 ]  [ 加入收藏 ]  [ 告诉好友 ]  [ 打印本文 ]  [ 违规举报 ]  [ 关闭窗口 ]

免责声明:
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、企业机构、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,仅供参考。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、观点保持中立,不对内容的准确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。如果有侵权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。
扫扫二维码用手机关注本条新闻报道也可关注本站官方微信账号:"风电之家",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,热点产品深度分析!
 
 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

 
推荐图文
推荐风电资讯
点击排行